齐心协力 广拓渠道
教育信息报4月21日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针对这一情况,我省高校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把推动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调查研究,整合各方资源,千方百计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毕业生就业。
下访、回访、寻访
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需求
“面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我们常会有失望无助的想法。但今天看到书记、校长还有这么多的老师坐在对面,听我们倾诉就业遇到的困难,感觉心里很温暖。”宁波大学一名2009届毕业生在与校领导座谈时,说出了许多学生心中共同的感受。
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许多院校领导一方面纷纷通过召开各类就业座谈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等方式,充分掌握学生就业意向、提振学生就业信心。另一方面,纷纷走出校门,到接受本校毕业生人数较多、工作联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回访、寻访,上门了解单位用人需求。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学习调研阶段,还专门成立用人单位走访工作组,由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带着问卷,重点走访各市人才中心、卫生局、重点医院等单位,主动上门了解需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由校领导带队一周内分别回访、寻访10多家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在深化校企合作上开展卓有成效的探讨,与多家企业就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设立就业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优先提供等问题,形成合作预案。
截至目前,浙江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已开展各类形式的下访活动300多场次,陆续回访1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同时重点寻访了100多家市、县(市、区)重点企业、人才交流中心、浙江省2008年百强企业和高新企业等,为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找路子、拓渠道
努力搭建就业桥梁
举办招聘会是高校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一项传统举措。各省属高校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招聘会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找路子、拓渠道,推动毕业生就业。浙江工商大学从专业实际出发,分类举办专题专场招聘会或面试会,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已累计举办300余场,为大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前一阶段,该校主动邀请有关企事业单位、各市人才中心组团参加“2009年校友企业及有关单位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等综合性的大型招聘会,吸引400余家单位带着4000多个岗位到招聘会设点,浙江南都物管公司在招聘会上一次性就录用了该校22名毕业生。
温州大学依托该校师资力量和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优势,在校尝试设立了25个学士后、硕士后科研助理岗位,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许多院校还积极探索就业新渠道,与校友企业合作,联合举办“我帮学弟学妹找工作”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知名企业合作,鼓励大学生参加知名企业实习、实训,同时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创造机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学校科研工作。
目前,全省各院校已为2009届高校毕业生举办了57场实体招聘会,共有680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推出9.6万余个岗位,帮助全省约4.4万余名毕业生确定了就业意向,使毕业生在校门口落实就业。
以创业促就业
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_欧美黑人巨大xxxxx_欧美黑人乱大交_欧美黑人乱大交_欧美黑人牲交videossexeso_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_欧美黑人添添高潮a片www_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黑人巨大毕业生徐根辉创办了一家公司,租用学校实验剧场周边的商铺,租金竟然一分也不用缴。这是该校专门划出实验剧场周边的商铺作大学生创业园,为毕业生创业提供 “全过程、全方位”的扶持、资助服务的一项举措。浙江工商大学2009届毕业生杨志宁、刘占勇,创办了设计公司和教育咨询公司,在实现自主创业的同时,帮助10名同届同学实现就业。这是该校借助地方创业就业促进会,开展“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成果。
从创业理念的培育、创业文化的营造,到创业平台的搭建、创业项目的市场链接,浙江各省属高校转换推动学生就业的工作思路,以创业促就业,使出浑身解数,全方位引领、帮扶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国美术学院着力推进高校、政府、企业等三个方面在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方面的资源整合优化与管理服务的无缝对接,为在杭州下城区创业的大学生实现“一条龙”服务。浙江传媒学院依托大学生创业基地,引导入驻创业基地的团队“公司化”运作,逐步形成“团队—实体—小企业”的孵化机制,引导毕业生走好自主创业的第一步。中国计量学院通过开展就业与创业论坛活动,特邀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课,以生动鲜活的创业案例加深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认同。
截至目前,浙江省属高校共举办各类就业与创业论坛100多场次,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各类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为3000余名毕业生提供了小试身手的机会。
多措并举 重点关爱
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就业
浙江各省属高校把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作为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务实举措摆上重要位置,加大帮扶和倾斜力度,对不同困难情况的毕业生提供不同的就业帮扶措施,在缓解就业压力、提振就业信心等方面给予精神关怀,在培训、交通等就业成本方面给予经济补助,在就业机会上给予大力倾斜,努力推进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充分就业。
浙江理工大学把就业工程与助困工程相结合,专门下发了实施意见,开展了“3000困难生助困工程”,建立了“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动态信息库”,对入库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和经济补助。浙江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寒门学子就业关怀”行动,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就业交通补贴等一系列举措,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宁波大学启动了“特殊关怀计划”,联合在校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困难毕业生就业。在学院资助的基础上,为462名困难毕业生提供13万元的通讯、交通补贴。同时,对一部分不够自信或对父母存在依赖的毕业生,专门组织心理指导和就业指导,把他们“推”向社会。
推进教学改革
积极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省属高校在千方百计寻求毕业生出路的同时,还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反思如何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上水平、如何紧贴市场需求育人的问题。在学习调研阶段,省属高校积极邀请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大讨论,充分听取各界人士对学校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实践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浙江林学院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推出“平台+模块”的教学体制改革措施,提倡“双证制”教育,并以社会需求来调控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进下属学院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自动化学院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管理学院强化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并积极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中介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在外国语学院探索校企合作的“学习—实践—就业”新模式,与阿里巴巴国际运营部建立实习基地,拓展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等等。杭州师范大学新设了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管理处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并对学校新成立的阿里巴巴商学院和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专岗实习培养。
